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农科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工作动态 >> 学会快讯 >> 正文
新版农学名词审定会在京成功召开
发布时间:2023-02-22 14:13:00    作者:    来源:中国农学会    点击:540

2月10-12日,中国农学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新版农学名词审定会,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专家,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各学科组组长及部分核心专家参加会议,会议由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刘旭主持。

第一版农学名词于1993年审定公布,至今已30年。随着前沿学科引领科技飞速发展,学科之间交叉融合,原有名词内涵外延发生重大变化,新概念、新名词不断涌现,因此对第一版农学名词进行修订显得尤为重要。2021年8月,在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的指导下,我会启动新版农学名词编审工作,组织业内百余位专家组建编写委员会和审定委员会。根据编审工作方案,划分19个学科组,采取“定名+释义”形式,拟定编写目录、确定收录词条、组织释义培训、开展释义编写,经过组内审议、小同行评议、组间审议,召开几十场研讨交流活动,完成6000余条名词的定名和释义,于2022年年底形成审议稿,提交这次会议终审。

新版农学名词具有以下几个特点:学术权威性。由农业领域院士专家领衔审定,各专业领军人才分别牵头相关学科组编审,青年科技专家具体参与编写,组建专业水平高、编审经验丰富、年龄结构合理的农学名词编写委员会和审定委员会。结构严谨性。首次采用“定名+释义”编审方式,把握19个学科组内部和组间的整体逻辑结构,学科组内部最多细分至四级目录,学科组间突出局部和整体关系,避免交叉重复,确保整版农学名词逻辑严谨、系统科学。学科完整性。覆盖除畜牧、兽医、草学、水产之外的所有大农学专业学科,并在上一版农学名词的基础上,结合最新学科发展情况适当调整学科框架,同时增加农业环境保护、二十四节气等相关词条,确保农业领域专有、常用、新生名词应收尽收。内容先进性。吸收了大量近年能够反映科技最新前沿的名词,体现时代感,舍弃陈旧释义,特别是注重将现在已经达成共识的最新结论体现到释义中,确保词条和释义与时俱进、反映学科发展态势。科学规范性。严格按照科技名词审定标准规范编审,参考国内外权威资料为词条定名,词条释义追求准确简洁,严格避免同语反复,并采用第三人称释义,不作主观评判,确保经得起推敲、经得住历史检验。

科技名词被誉为“辞书的辞书”“术语标准中的标准”。科技名词审定是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对于科技交流、学科建设、文化传承具有重要作用。

一是服务农业科技创新的有效举措。科技的交流与传播、知识的协同与管理、信息的传输与共享,是科技创新的重要环节,需要基于科学规范统一的科技名词体系作为支撑。农学名词的审定和发布,将对引领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发展乃至国家农业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产生积极影响。

二是夯实农学学科建设的基础支撑。学科的概念体系是由科技名词搭建而成,概念体系构成了学科的“大厦”,科技名词则是其中的“砖瓦”。农学名词的审定和公布,将生产出标准的、优质的“砖瓦”,为农学学科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三是促进传统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我国农耕文化历史悠久,科技名词作为记录科技概念的符号,是科技知识传承的载体,对中华农业文明传承至今而不衰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农学名词的审定和公布,将有力彰显中华农业文明的智慧结晶,更好促进我国优秀传统农耕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科院院长吴孔明,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大教授康绍忠,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科院副院长梅旭荣,农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胡义萍,全国科技名词委专职副主任、事务中心主任裴亚军等出席会议。

   »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