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暑时节,稻浪翻金。这段时间,各地通过“定制”农技指导、强化科技支撑、擦亮稻米品牌等举措,持续提升水稻产量品质,增加农民收入。
在石柱县悦崃镇水桥村,连片的稻田长势喜人。田边,来自市农科院的高级农艺师正在讲解当下水肥管理、收割晾晒环节的技术要点。有了专家“田间授课”、技术“把脉”,种植户们收获满满。
石柱县悦崃镇水桥村村民谭长顺告诉记者:“稻谷只要95%成熟就可以收割,这样才能留住稻香味。”
石柱县悦崃镇水桥村党支部书记冉隆尧表示:“进一步扩大有机水稻种植规模,让我们的村集体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据了解,悦崃镇水稻种植面积超1.6万亩。依托高山生态优势、借力市委宣传部帮扶集团,当地积极打造“合作社+品牌化”模式,持续完善产业链条,提升悦崃香米价值。
石柱县悦崃镇党委书记谭晓翠:“进一步精选品种,提高单产,并提高社会化服务覆盖率,增加经济收益,实现助农增收。”
这段时间,潼南区上和镇团山村引进试种的30亩“巨型稻6号”迎来收获,亩产在700公斤左右。该品种由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夏新界博士团队多年选育而成,株高在1.8米到2.2米之间,具有抗倒伏、耐病虫、产量高等特点,每穗稻谷粒数可达350至450粒。
中科院亚热带研究所博士曹伟:“巨型稻最大的优势,第一个是产量高,还有一个它的秸秆生物量特别丰富,可以回收利用。”
同样是科技赋能农业生产,近日院士专家走进梁平,助力打造水稻新质生产力创新平台。据了解,通过产量测定、品质检测、重金属检测,位于蟠龙镇扈槽村的基地,已筛选出川优6709、神农优452等适合高山地区种植的绿色高值水稻品种。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刘彬透露:“高山方面种植主要是有机肥改良的投入,然后密度调整来实现有机生产。”
中国科学院院士谢华安认为:“通过‘五新’技术结合推广,来提高我们农业生产的质量和产量,打出好品牌,来提高农业的效益,提高群众种植的积极性。”(重庆广电-第1眼TV综合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