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选择
选用抗逆、优质、丰产的马铃薯品种,如费乌瑞它、希森6号、冀张薯12、渝马铃薯5号、沃土5号、青薯9号等。提倡使用脱毒种薯。
二、种薯处理
1.选种。提倡小整薯播种,30~50克为宜;播种前应去杂去劣,剔除病、烂、伤薯。
2.催芽。暖种催芽法:播种前20~25天,将选取好的种薯摊在室内,下面铺好草帘或干沙,厚度在25厘米左右,温度保持15~18℃,7~8天翻动一次,待芽眼萌动后便可切块播种。湿沙催芽法:将湿沙摊平,厚7厘米左右,其上放一层切块,盖上5厘米厚的沙,再放切块,如此放4~5层切块,最后再盖上一层沙,保持15~18℃,15~20天后即可出芽。
3.种薯消毒。药剂喷雾消毒:选用58%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均匀喷于种薯表面,边喷雾边翻动,摊晾干后即可播种;或药剂拌种:50公斤种薯采用2公斤混合药剂(2.5公斤58%甲霜灵锰锌+1.5公斤乙蒜素+25公斤滑石粉)均匀拌种,摊晾干后即可播种。
4.种薯切块。种薯过大(75克以上)需切块的,在靠近芽眼处纵切,每个薯块重30~40克;每个切块应保证1~2个芽眼;切刀需用75%的酒精边切边消毒;种薯切块后宜用草木灰沾干切面或使用药剂消毒后即可播种。
三、整地起垄
播种前适时深挖或深耕。坡地可采取开沟点播,以后中耕培土成垄;平坝地区采取开厢起垄,推荐采用厢距1米,厢上作垄,垄高20~25厘米。
四、播种
1.播期。12月至次年3月抢晴天及时播种。海拔1000米以下种植区应于1月底完成播种,海拔1000米以上于2月上旬至3月上旬播种,气温稳定在5~7℃,10厘米土层温度达8℃即可播种。
2.合理密植。每垄种两行,窝距26~33厘米,亩植4000~5000株,早熟品种宜密、晚熟品种宜稀,间套作降低密度500~1000株。
3.施足底肥。推荐使用配方肥,亩施农家肥1500~2000公斤,施用≥40%复合肥(N:P2O5:K2O为2:1:4)50~75公斤作基肥。
五、田间管理
1.破膜放苗。采用地膜覆盖栽培的地块,在薯芽出苗顶膜时,及时扒膜放苗。
2.追肥。追肥宜早,全田齐苗≥70%时,每亩以清粪水10担加尿素8~10公斤进行追肥。现蕾期末每隔7~10天用0.3~0.5%磷酸二氢钾进行根外追肥1~2次。
3.中耕除草培土。结合追肥的同时中耕除草培土,使垄高达到25~30厘米,形成高垄。现蕾初期于封行前浅耕松土、除草,切忌伤害根系及葡蔔茎。
4.抑制地上茎徒长。如发现田间植株有徒长现象,在初花期喷施多效唑。亩用15%多效唑50克兑水50公斤喷雾。
六、晚疫病防治
按照晚疫病预警系统信息,结合田间晚疫病中心病株调查,先采用保护剂喷雾,后采用治疗剂喷雾。保护剂选用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治疗剂选用72%霜脲·锰锌可湿性粉剂、687.5SC/L银法利、50%氟啶胺等药剂,间隔7~10天喷1次,防治3~5次,交替使用农药,均匀喷雾;喷药后4小时内如遇降雨,待叶片水分晾干后须重新喷药。
七、收获与贮藏
1.收获。地上茎70%的叶片落黄时,及时杀秧抢晴天收获。剔除伤薯、病薯并摊晾。
2.贮藏。在通风、干燥的室内,采用堆藏、架藏或通风库贮藏,温度以4~5℃为宜,避光。贮藏期间定期检查,剔除病薯、烂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