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7—8日,我市部分水稻主产区遭遇持续暴雨袭击,田间积水严重,水稻生长受到极大阻碍,产量面临严峻挑战。为有效应对暴雨灾害,降低损失,保障水稻生产,特制定以下技术指导措施。
一、洪涝灾害对水稻生产的影响
水对稻株危害的程度因淹没时间长短和水稻生育时段不同而异:一是轻度受损,淹水1天以内或稻株生育期处在分蘖期、幼穗形成初期和已开始灌浆结实期的,通过强化田间管理可减轻或挽回损失;二是重度受损,水稻遭受洪水淹没1天以上或孕穗期淹没10小时以上,严重影响水稻分蘖,稻株生育异常无法正常扬花结实,水稻减产幅度大;三是严重毁损,稻田遭受洪水冲毁或因洪水淹没时间长,造成水稻严重倒伏,根系腐烂发臭,稻株枯黄死亡,处于孕穗期的稻株腋芽不能萌发伸长,表明水稻严重受损,基本绝收。
二、水稻抗洪涝灾害田间管理技术措施
(一)及时排水防涝
暴雨过后,田间积水会严重影响水稻根系呼吸,必须及时排水。被淹田块要及时开沟、挖田缺排除洪水,清除农田内的淤泥、石块及杂物,使处于分蘖期的田块保持浅水促分蘖,处于分蘖中后期的田块排干田水促根系生长,保证水稻正常生长。
(二)水稻植株处理
1.对于轻微倒伏的水稻,一般不需要人工干预,水稻自身具有一定的恢复能力,经过一段时间后可自行直立生长。
2.对于严重倒伏的水稻,需进行人工扶苗。扶苗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伤到水稻根系。扶苗后要及时清理植株上的淤泥,以恢复稻叶进行光合作用。
(三)科学追肥
洪涝灾害容易引起土壤养分严重流失,导致营养不足,影响水稻分蘖和群体生长发育。对于分蘖期的水稻,每亩可追施尿素5~8公斤,以促进分蘖生长。对于孕穗期和灌浆期的水稻,可在受灾后叶面喷施1%尿素和0.5%磷酸二氢钾,增加水稻营养,增加植株抗逆性,促进分蘖多发和穗大多粒,减少灾害损失。
(四)病虫害防治
暴雨过后,田间湿度大,水稻受灾后极易发生细菌性褐条病和白叶枯病,一般稻苗受淹后3~8天开始出现危害症状。同时要抓好水稻中后期稻瘟病、纹枯病、二化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等病虫害防治。
(五)及时改种。对于遭受严重毁损已无法挽救或受灾较重、短期内无法恢复的田块,应及早对田块进行清理,及时改补种其他粮经作物,最大限度降低灾害影响,避免耕地撂荒。
希望广大水稻种植户能够按照本指导措施,积极开展生产自救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暴雨灾害带来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