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农业农村委员会 重庆市农科院今天是:

   当前位置:网站首页 >> 综合信息 >> 科学普及 >> 正文
玉米秸秆还田技术指导意见
发布时间:2025-07-10 16:58:29    作者:    来源:重庆市农业生态与资源保护站    点击:8

玉米秸秆是我市主要秸秆资源之一,产生量占全市总量近四分之一。在利用方式上,以肥料化利用为主,占比超过60%,直接还田约占45%。玉米收获在即,为推动玉米秸秆高质量还田利用和还田地块的科学管理,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玉米秸秆机械粉碎翻埋还田

该技术适用于全市丘陵、平坝机械化程度较高的玉米单作、油菜—玉米和小麦—玉米轮作等种植区域。

(一)机具选择

根据地形特点和地块大小,选择功率适宜、机动性强的小型联合收割机,并要加装后置式秸秆粉碎抛撒还田装置,以实现高效作业。若在地块极小或坡度较大、机械难以到达的区域,可选择小型手动秸秆粉碎机,发挥其灵活便捷的优势,满足特殊地形的作业需求。

(二)作业要求

1.控制长度。合理调节秸秆粉碎机切割装置,确保秸秆粉碎后的长度≤10cm,合格率≥90%,漏切率≤1.5%,且呈撕裂状,这样更有利于后续翻埋和腐解。

2.抛撒均匀。通过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使粉碎后的秸秆均匀地覆盖整个作业幅宽,抛撒不均匀率≤20%,防止出现局部秸秆堆积或过少的情况。

3.合理留茬。在联合收割时,留茬高度控制在10~30cm;若采取分段收获,平均留茬高度≤10cm,以保证还田效果。

(三)还田操作

1.喷施辅助物料。为加快秸秆腐熟,需施用秸秆腐熟剂,具体用量按产品说明书操作。施用方式可采用无人机或人工喷施,有条件的地区,可泼洒清粪水,为秸秆腐熟提供适宜的微生物环境和养分。

2.翻埋入土灭茬。利用旋耕机进行旋耕灭茬作业,旋耕深度保持在15cm左右,使秸秆与耕层土壤充分混合,埋草率≥85%,确保秸秆被有效翻埋,减少地表留茬或没有裸露的残茬和杂草。

(四)后茬作物管理

由于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后茬作物种植时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一般情况下,氮磷化肥用量减少10~15%,钾肥减少40%左右。氮肥采用“后肥前移”策略,将70~75%的氮肥作为基肥施用,其余作为追肥;磷钾肥则全部作基肥一次性施用。具体施肥量视作物而定:

1.后茬油菜。磷肥作底肥一次施用,氮肥的底肥、开盘肥、苔肥比例为5:3:2,氮肥前移,钾肥的底肥、开盘肥比例为5:5。

2.后茬小麦。使用免耕带旋播种机完成底肥深施、条播、覆土、镇压平地4道工序。施肥深度10~15cm,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氮肥底肥、拔节肥比例7:3,氮肥前移,磷钾肥全作底肥一次施用。

二、玉米秸秆整株条带覆盖还田

该技术适用于全市丘陵及山地机械化程度较低的玉米单作和小麦—玉米/大豆(甘薯)轮套作种植区域。

(一)人工收获

由于受地形条件和机械化作业水平等因素限制,玉米收获时只能采用人工收获。

(二)作业要求

将玉米秸秆按照归行化方式处理,方向一致均匀顺铺在玉米原位种植带或者下季空闲行上覆盖还田,让其自然腐解,不影响后茬作物生产作业。

(三)后茬作物管理

同“玉米秸秆粉碎翻埋还田”。

三、玉米秸秆集中堆沤还田

该技术适用于全市玉米种植区域。利用田间地头空地或在田间地头开挖积肥凼(池),将秸秆收集堆垛。施用秸秆腐熟剂,泼洒人畜粪水液,为秸秆发酵提供必要的条件。加盖黑塑料膜或用挖坑的土将肥堆覆盖封严沤制,使秸秆发酵生成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施用还田。

四、注意事项

(一)关注土壤湿度,把握还田时机

土壤湿度影响秸秆还田效果,因此要高度关注气象部门天气预测,确保在土壤墒情较好情况下实施秸秆还田,这样有利于秸秆的腐解和土壤对养分的吸收。避免在土壤过干或过湿时进行粉碎还田作业,过干易产生扬尘,影响粉碎效果和土壤结构;过湿会使秸秆黏附机具,不利于后续翻埋,影响还田质量。

(二)监测土壤肥力,科学调整措施

土壤肥力是一个动态变化的指标,定期监测土壤养分、酸碱度等指标,根据监测结果调整施肥和还田措施,如在土壤养分不足时合理增加施肥量,在土壤酸碱度不适宜时采取相应的改良措施,以持续提升土壤肥力和保障作物生长。

(三)采取预防措施,防控病虫害

秸秆还田可能增加病虫害滋生风险,带有病虫害的玉米秸秆不能直接还田,应销毁或经过高温堆腐后再还田,以免病虫害在土壤中蔓延和传播。要加强病虫害监测,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如选用抗病品种、进行种子处理、施用杀虫剂、合理轮作等。

   » 版权和免责声明:如果你认为本网转载的内容涉及侵权,请作者尽快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