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水稻秸秆产生量占全市总量40%以上,直接还田率占70%以上,均居首位。水稻收获后,秋播冬种茬口紧,秸秆还田任务重。为指导区县开展水稻秸秆科学还田和田块高效管理,确保后茬作物稳产丰收,特提出如下技术指导意见。
一、水稻秸秆粉碎翻埋还田
适用于平坝、丘陵等机械化程度较高的水稻―油菜、水稻―小麦、水稻―蔬菜等轮作种植区域。
(一)机具选择与使用
选用加装后置式秸秆粉碎和抛撒装置的全喂入式联合收割机,作业前认真检查秸秆粉碎和抛撒装置的作业状态,及时更换润滑油、磨损严重的锤爪或甩刀等部件。后茬作物播种或移栽时,可结合整地,采用翻旋机械进行灭茬、翻旋和秸秆翻埋还田一体化作业,也可先采用秸秆粉碎机进行灭茬粉碎作业,然后进行翻旋作业。
(二)作业要求
1.秸秆粉碎抛撒。采用联合收割机,同步进行秸秆收割和粉碎,粉碎长度≤10厘米、呈撕裂状,粉碎长度合格率≥95%,漏切率≤1.5%,平均留茬高度≤15厘米。通过加装均匀抛撒装置板,控制秸秆抛撒力度、方向和范围,使粉碎后的秸秆均匀抛撒于地表,抛撒均匀度≥80%,防止局部秸秆堆积或过少。
2.促进秸秆腐解。为提升秸秆腐解速率,可采用无人机或人工喷施秸秆腐熟剂,同时,每亩施用5公斤左右尿素调节碳氮比。有条件的地区,也可泼洒清粪水,提供秸秆腐解所需微生物和养分。田块土壤水分含量保持在田间持水量60%左右为宜,土壤墒情较差时,应及时灌溉补水,以促进秸秆腐解。
3.翻耕整地灭茬。采用大、中型旋耕机械进行深耕作业,耕作深度20厘米以上,将秸秆全部翻入土壤中。整地时要求将秸秆与表层土壤充分混匀,田面平整高差≤3厘米,翻压深度10厘米左右,埋草率≥85%,田面无裸露的残茬和杂草。
(三)后茬作物种植与管理
秸秆还田增加了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后茬作物可适当减少化肥用量,一般氮磷肥减少10~15%,钾肥减少40%左右。主要后茬作物种植与管理建议如下:
1.油菜。翻耕整地后,开沟作厢,排水晒田。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末播种,采用油菜播种机一次完成耕作、施肥、播种等工序,每亩用种量150~300克;也可在10月中下旬采用机械或人工移栽,亩植密度2万~3万株。氮肥适当前移,氮肥的底肥、开盘肥、薹肥比例5:3:2,磷肥作底肥一次施用,钾肥的底肥、薹肥比例5:5。
2.小麦。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使用小麦播种机播种,一次完成开沟、播种、施肥、覆土等工序,播种深度以3~5厘米为宜,每亩用种量15~20公斤,施肥深度10~15厘米,氮肥适当前移,底肥、分蘖肥比例6:4,磷钾肥作底肥一次施用。也可采用无人机飞播,用种量、肥料用量与机械播种一致。
3.榨菜。秸秆粉碎还田后,及时翻旋整地,充分晒垡,开沟排湿防涝。在10月中下旬至11月上旬进行人工移栽,亩植密度4000~5000株,坡地可适当密植。榨菜需肥量大,每亩施用商品有机肥300~500公斤或农家肥2000~3000公斤、全部磷肥作底肥,氮肥的底肥、开盘肥、膨大肥比例2:3:5,钾肥的底肥、开盘肥、膨大肥比例5:2:3。
二、水稻秸秆粉碎或整株覆盖还田
适用于丘陵及山地的一季中稻和中稻—再生稻、水稻—油菜、水稻—秋马铃薯等轮作种植区域。
(一)机具选择与使用。丘陵、山区选择小型收割机加装后置式秸秆粉碎抛撒还田装置,低留茬收割水稻的同时将秸秆就地粉碎,均匀抛撒并覆盖整个作业地表。山地、地块极小或坡度较大等无法开展机械化作业的区域,一般采取人工方式收获整株并均匀覆盖地表还田。
(二)作业要求。水稻收获后,将秸秆粉碎或整株均匀覆盖地表还田。水稻机械收获时,合理调节切割装置,秸秆粉碎长度≤10厘米、呈撕裂状,粉碎长度合格率≥95%,漏切率≤1.5%,平均留茬高度≤15厘米,抛撒均匀度≥80%,要求田块落干无明水,避免秸秆覆盖后随水漂浮。人工收获时,留茬高度30~40厘米,将脱粒后整株秸秆均匀覆盖在稻桩行间,开厢或宽窄行种植的可均匀覆盖于厢面或宽行中,严禁集中堆放。为提升秸秆腐解速率,可喷施秸秆腐熟剂、清粪水等。
(三)后茬作物种植与管理。
1.再生稻。头季稻收获后,将秸秆均匀顺铺在稻桩行间或覆盖于稻桩上面,也可覆盖于开厢或宽窄行的厢面或宽行中,保护水稻再生芽。再生稻收获时秸秆同样采用整株均匀覆盖还田,在第二年开春秸秆基本腐解完成时,可直接用小型旋耕机整地插秧。头季稻齐穗后10天内,在稻田有水的条件下,亩施尿素5公斤,确保再生芽成活率和萌发生长;在头季稻收获5天内,施用发苗肥,促进再生芽萌发出苗,增加再生稻苗穗数。
2.油菜。免耕开沟作厢,做好主沟、厢沟、边沟配套。一般采用免耕机械移栽,在10月中下旬移栽,亩植密度1万~1.5万株;磷肥作底肥一次施用,氮肥的底肥和追肥按6:4比例施用,钾肥的底肥和苗肥按5:5比例施用。也可采用免耕无人机直播,在9月底至10月上旬直播,每亩用种量100~150克,一般先施底肥,肥料用量与机械移栽一致,然后采用无人机飞播,并保持稻茬自然直立状态,覆盖稻草时,将稻草的根部朝向厢沟,中间的稻草穗相互接触,有利于促苗生长。
3.秋马铃薯。一般采用免耕人工直播方式。齐泥收割水稻,将脱粒后整株间隔一定距离均匀顺铺在稻桩行间,依排水方向拉线开沟作厢,并开好边沟和主沟。在9月上中旬播种,亩植密度5000~6000株,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和高钾复合肥50公斤作底肥。施肥播种完成后,按稻草与厢垂直、草尖对草尖的方法,在整个厢面均匀覆盖8~10厘米厚的稻草,覆盖层不能漏光,防止产生绿薯;如遇连晴高温天气,应补水保墒,保芽成活。出苗后亩施清粪水15~20担和尿素10公斤提苗。
三、水稻秸秆集中堆沤还田
适用于水稻种植区域。
利用田间地头空地或在田间地头开挖积肥凼(池),将秸秆收集堆垛,施用秸秆腐熟剂,泼洒人畜粪水液,加盖黑色塑料膜或用挖坑的土将肥堆覆盖封严沤制,进行集中堆沤发酵腐熟,使秸秆发酵生成有机肥,作为有机肥施用还田。
四、注意事项
(一)妥善处置病秸。对病虫害发生较严重的水稻秸秆,建议收集离田后合理利用,也可通过堆沤腐熟等方式,有效杀灭潜藏的虫卵和病菌后再还田,避免增加后茬作物病虫害发生风险。
(二)把握翻耕深度。一般翻耕深度应大于留茬高度5厘米左右,将稻茬彻底翻压到土壤深处,并要精细耙地,防止稻茬外露在地表或漂浮在水面上,影响后茬作物或次年水稻种植。
(三)适时泡田晒田。秸秆粉碎后或次年春季放水泡田,灌浅水(3~5厘米)浸泡1~3天,再进行搅浆平地作业,水深控制在3厘米为宜,确保秸秆入泥无漂浮,沉实3~5天后插秧。同时,要浅水勤灌、适时晒田,增加土壤通透性,防止还原性有毒有害物质过多积累。
(四)注意排水防涝。水旱轮作种植区域,特别在雨水多的秋季,要做好排水防涝措施,完善沟渠配套,下雨期间确保明水自排、暗水自降,雨停后田面不容易积水。此外,多雨区域要抢晴收割,防止秸秆积水难腐。
(五)防控病虫草害。整地后插秧前喷施封闭除草剂,返青期结合分蘖肥二次除草。重点防治水稻纹枯病、稻瘟病、二化螟等,避免秸秆还田加重后茬作物病害;同时,要做好后茬作物病虫害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