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露”已过,重庆市油菜秋冬种即将全面展开。当前全市前茬作物生育进程正常,利于及时腾茬播栽;近期降雨充足,整体墒情适宜,总体利于油菜生产。据气象预测,9月长江流域气温偏高、降水偏少,需警惕局地阶段性干旱对适墒播种的影响。结合重庆作为长江上游油菜主产区、移栽面积大、根肿病高发等特点,全市要以巩固扩种成果、提升单产为核心,聚焦“抢墒播栽、培育壮苗、防控病害、防灾保苗”,分环节落实关键技术,确保一播保全苗、冬前育壮苗,为明年夏油丰收夯实基础。
一、抢墒保苗,提高播栽质量
重庆油菜以移栽为主,部分区域采用直播,需紧扣墒情抓好播栽关键环节,确保立地成活。
(一)强化壮苗培育,打好移栽基础
移栽区要提前做好苗床准备,选择地势高燥、排灌方便、土壤肥沃的田块作苗床,采用无菌土育苗(可选用未种植过十字花科作物的土壤,减少根肿病菌源)。苗床与大田比例按1:5~1:8准备,播前施足腐熟有机肥和少量复合肥(每亩苗床施1000公斤有机肥+20公斤复合肥),精细整厢,确保土细厢平。
播种时间掌握在9月中下旬,每亩苗床用种0.4~0.5公斤,均匀撒播后覆盖细土0.5~1厘米,浇足出苗水。出苗后及时疏苗,保持苗距3~4厘米,避免拥挤徒长;3叶期每亩追施尿素3~4公斤促苗壮,同时喷施多菌灵预防苗期病害。移栽前7天左右,每亩施尿素2~3公斤“送嫁肥”,增强幼苗抗逆性。
(二)抢抓适墒时机,推进高效移栽
当幼苗长至4~5叶、苗龄30~35天时,及时抢墒移栽,最佳移栽期为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移栽前深耕大田,结合整地施足基肥(具体见肥水管理部分),按行距40~50厘米、株距20~25厘米定植,每亩保苗0.6万~0.8万株。
移栽时带土起苗,避免伤根,栽后立即浇透定根水(可加入少量腐殖酸肥促进发根),确保根系与土壤紧密接触。对墒情不足的田块,可先灌跑马水湿润土壤,待墒情适宜后再移栽,避免干旱影响成活率。
(三)推广机械直播,提高播种效率
直播区(尤其是丘陵坡地)要大力推广机械化抢墒直播技术,在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土壤墒情适宜时完成播种。选用耐密、抗逆性强的品种,采用油菜专用直播机,实现种肥同播,播种行距25~30厘米,株距3~5厘米,深度1~2厘米,每亩用种200~300克,确保亩保苗3万~4万株。无人机飞播或机撒播每亩用种300~400克,应分厢定量均匀早播,种子可用2公斤/亩硫酸铵颗粒肥混匀后撒播。播后及时覆土,使种子与土壤紧密结合,利于吸水萌发,促进出苗整齐。
二、聚焦痛点,强化根肿病防控
重庆部分区域是油菜根肿病高发区,需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控”,从源头减少病害发生。
(一)优选抗病品种
根据本地根肿病生理小种类型,优先选用近两年审定的抗根肿病高产高油品种(如含油量46%以上、亩产潜力150公斤以上),从品种层面提升抗性。
(二)严格苗床消毒
采用无菌土育苗,苗床土壤可每亩撒施石灰氮(氰氨化钙)50~60公斤,翻耕后覆盖地膜密封10~15天,杀灭土壤中的根肿病菌;或播种前喷施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消毒。
(三)推行适度晚播
避开根肿病高发的高温高湿时段,移栽期可适当推迟至10月底(较常规播期晚5~7天),减少幼苗期病菌侵染风险。注意的是,迟播油菜易导致油菜缺苗断垄或个体生长不良,需适当增加20%~30%播种量,迟播迟栽的移栽密度0.7万~0.8万株/亩。
(四)加强田间管理
根肿病常发区,大田整地时每亩施生石灰50~100公斤,调节土壤pH值至中性偏碱,抑制病菌繁殖;发病初期及时拔除病株,带出田外深埋或烧毁,病穴撒生石灰消毒,避免病菌扩散。
三、精细管理,培育冬前壮苗(一)优化肥水管理
重施基肥:稻茬田每亩施油菜专用缓释肥(氮磷钾25-7-8,含硼)50公斤,旱(坡)地每亩施30公斤,结合整地施于土壤下5~10厘米处,确保肥效集中。
巧施苗肥:移栽成活后或直播油菜3叶期,每亩追施尿素5公斤,促进幼苗生长;11月下旬(冬至前)每亩追施尿素3~4公斤作腊肥,增强耐寒性。
补施微肥:重庆红黄壤酸性土壤易缺硼、缺镁,在苗期和蕾薹期结合病虫害防治,每亩喷施水溶性硼肥50克+油菜专用叶面镁肥0.4公斤,预防“花而不实”和叶片黄化。
(二)早防病虫草害
虫害防控:播种或移栽前,采用噻虫嗪种子处理剂包衣(直播种子)或蘸根(移栽苗),控制冬前黄曲跳甲、蚜虫、小菜蛾等害虫基数;5叶期后若虫害发生,可选用氯虫苯甲酰胺喷雾防治。
病害防治:西南地区霜霉病易发生,5叶期后每亩喷施乙蒜素乳油800倍液预防,发病初期加大用量连喷2次。
草害防治:直播后3天内,选用精异丙甲草胺乳油封闭除草;未封闭或除草不彻底的田块,在3~5叶期用精喹禾灵+草除灵喷雾防除杂草,做到“治早治小”。
(三)科学防灾减灾
防干旱:遇阶段性干旱时,及时清理沟渠,采用渠灌或管道补水,避免大水漫灌;同时叶面喷施碧护、新美洲星等抗逆调节剂,增强植株抗旱能力。
防渍害:播栽前开好“三沟”(厢沟深20厘米以上,腰沟、围沟深30厘米以上),确保排灌畅通;雨后及时清沟排渍,防止田间积水。
防冻害:寒潮来临前,叶面喷施芸苔素内酯或新美洲星等提高抗冻性;若发生冻害,及时排除田间积雪,每亩追施尿素5~8公斤和2公斤氯化钾促进恢复生长。
四、分区施策,适配地域特点
平坝稻油轮作区(如渝西区域):重点推广“壮苗早栽+密植高产”模式,选用耐渍、抗倒的高油品种,强化“三沟”排渍和根肿病防控,力争冬前单株绿叶数6~8片。
丘陵坡地区(如渝东北、渝东南):以直播为主,推广少免耕保护性耕作,减少水土流失;选用耐旱、耐低硼品种,增施有机肥和钾肥,提高抗旱能力。
规模集约化种植区:宜推广育苗机械化移栽,配套种肥同播、无人机飞播、施用油菜缓释肥和“一促四防”等轻简化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确保适时播栽、规范管理。
各地要结合实际,加强技术指导和培训,推动各项措施落地见效,全力打好油菜秋冬种攻坚战。